新聞分類
疼痛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警告信號,它可能意味著某種疾病或損傷正在發生或發展。如果我們選擇忽視或忍耐,不僅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還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增加治療難度和成本。
那么,常見的慢性疼痛有哪些,又該如何緩解呢?
人類長期從事生產生活活動后,如果行為姿勢不當或者負荷過大,那么頸肩腰腿部位難免出現勞損,繼而造成疼痛的出現,有些疼痛伸直遷延不愈。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疼痛,幾乎人人都要經歷,不過不用怕只要我們正確處置不讓它轉變為慢性疼痛就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情。
帶狀皰疹病毒原本潛伏在神經節附近,大多病人早期出現疼痛,之后1~7天局部皮膚會出現小水皰。
老年病人當中有10%左右的疼痛卻不會隨著水皰痊愈而消失,帶狀皰疹疼痛超過一個月就演變成為一種復雜而頑固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是指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劇烈疼痛,痛如放電、刀割樣的疼痛癥狀、常人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疾病。發病率高,年齡多在40歲以后,女多于男。
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導致陣痛,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70%-80%,疼痛也可出現在較大的或經常活動的關節周圍。
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
老年人中糖尿病人群的比例較大,血糖長期控制不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往往是最先發生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早期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癥狀較上肢多見。有人是麻木、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感覺,也有人是刺痛、灼痛、鉆鑿痛。
腫瘤壓迫、侵犯有關組織神經所產生的疼痛,疼痛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局部性,可定位;另一種則為彌漫型,疼痛部位不清。由于惡性腫瘤的病因不一,病理機制復雜,故其性質表現多種多樣。
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鎮痛藥、激素類藥物、抗抑郁藥物等。根據疼痛類型選擇恰當類型的藥物、給藥方式或者聯合用藥,可以改善癥狀,消除炎癥,調節情緒,從而幫助病人恢復自身機能,達到康復的目的。
阿司可咖膠囊是國內獨家上市,三個具有鎮痛作用的成分組合的復方制劑,契合臨床當前的多模式鎮痛理念,適用于用于中度急、慢性疼痛,如手術后疼痛、頭痛、肌肉痛、痛經、牙痛以及癌癥疼痛。
熱敷
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比如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敷在疼痛的關節、腰部等部位,每次15-20分鐘,每天可進行數次。
按摩推拿
專業的康復治療師通過手法按摩能放松肌肉和筋膜、改善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但要確保操作規范,尤其是對于患有骨質疏松、脊柱疾病的老年人,避免不當用力造成損傷。
康復鍛煉
在醫生或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適合老年人身體狀況的康復鍛煉,比如針對骨關節炎的關節活動度訓練,對于骨質疏松的平衡訓練等,有助于增強關節穩定性、減輕疼痛、提高身體機能。
慢性疼痛常常合并心理因素,進行認知療法及心理疏導,可以客觀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產生合理的療效預期,更好地配合治療,往往能產生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專業醫生將藥物注射到患者病變或病變相關部位的神經周圍,其中的局麻藥可阻斷傷害性刺激的神經傳遞,使神經處于半休眠狀態,從而激活神經系統內部及其支配區域積極的自我調整和修復,再加上其中的一些神經營養藥物和少量糖皮質激素的作用,可達到消除炎癥,加速營養修復治療的目的。
【聲明】文章內容不作為臨床診療依據,僅供交流、學習。